第九期 | “年华易老,技 • 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

1.jpg


2022年6月11日是我国的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业务指导下,6月10日至7月10期间国家图书馆联合包括昆明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内的全国182家图书馆举办“年华易老,技 · 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系列活动。

活动期间我馆将推出线上系列推文,展映115个获评优秀的传承人记录项目的综述片。这些综述片立体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成长经历、技艺特点、代表作品、传承教学等内容,通过观赏影片,观众们不仅能领略到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和风采,还能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所焕发的魅力和风情。让我们一起致敬非遗传承人,牢记文化守护的责任感,共同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刘景春· 传统戏剧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观看综述片


2.png


2.2.png


传承人编号:02-0686
传承人姓名:刘景春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2.10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凌源市
项目名称: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刘景春,1952年出生,男,汉族,辽宁凌源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凌源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凌源皮影属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独具特色。刘景春自幼对二胡、三弦、四弦等民族乐器感兴趣,曾向唐山皮影戏团的著名琴师学习四弦演奏技艺,1980年任凌源县皮影戏团团长兼四弦琴师。1998年,他组建了景春皮影团,并培养了女儿、孙子等皮影继承人,为凌源的皮影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林媚媚· 传统戏剧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观看综述片


3.png


3.2.jpg


传承人编号:03-0961

传承人姓名:林媚媚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41.11.28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

项目名称:昆曲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林媚媚,1941年出生,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林媚媚中学毕业后考入戏曲班,毕业后分配到永嘉昆剧团为小生演员,师承杨永棠、杨银友两位著名永昆艺术家。在59岁时出演南戏古典剧目《张协状元》中的张协,该剧获得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剧目最高奖展演奖,林媚媚出演的花甲小生也成为了昆曲界的一段佳话。


石小梅 · 传统戏剧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观看综述片


4.png


4.2.jpg


传承人编号:03-0957

传承人姓名:石小梅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49.01.04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

项目名称:昆曲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石小梅,1949年出生,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昆曲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几乎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石小梅是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师从沈传芷、周传瑛、俞振飞三位昆曲名家,不断学习沉淀,归纳总结小生行当的表演特色。石小梅的演唱讲究字头、字腹、字尾,运用吸气的技艺结合民族发声方法,使得唱腔流畅悦耳、音色宽厚,她坚持从人物出发,挖掘角色特色的表演理念,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表演风格。


姚璇秋· 传统戏剧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观看综述片




传承人编号:02-0425

传承人姓名:姚璇秋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35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头市

项目名称:潮剧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姚璇秋,1935年出生,女,汉族,广东汕头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我国粤东、闽南、台湾、香港等地区和东南亚等地。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2000多个。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善于抒情。姚璇秋主工旦行,曾师从杨其国、陆金龙、黄蜜等潮剧名艺人,是国家一级演员,其唱工功底深厚、优美流畅,表演严谨典雅、抒情缠绵。在6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姚璇秋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古代、当代女性形象,在海内外潮剧流布区拥有很高的声誉。


魏守献 · 传统戏剧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观看综述片


6.png

6.2.jpg


传承人编号:02-0490

传承人姓名:魏守献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42.02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滑县

项目名称:大平调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魏守献,1942年出生,男,汉族,河南滑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平调代表性传承人。大平调又称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魏守献自幼拜大平调名须生郝京文为师,相随十余年,掌握了许多大平调演出技艺。主工须生,也可演文武红脸、丑角、净行,掌握剧目150多本,自登台演出至今已有50余年演出经历,2000年退休后仍跟团演出,主要辅导青年演员。魏守献演出技艺高超,唱腔朴实无华、字正腔圆,被誉为大平调“红脸王”。


7.png

活动开始时间: 
2022-06-14 18:45
活动结束时间: 
2022-06-14 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