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 | “年华易老,技 • 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

1.jpg


2022年6月11日是我国的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业务指导下,6月10日至7月10期间国家图书馆联合包括昆明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内的全国182家图书馆举办“年华易老,技 · 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系列活动。

活动期间我馆将推出线上系列推文,展映115个获评优秀的传承人记录项目的综述片。这些综述片立体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成长经历、技艺特点、代表作品、传承教学等内容,通过观赏影片,观众们不仅能领略到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和风采,还能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所焕发的魅力和风情。让我们一起致敬非遗传承人,牢记文化守护的责任感,共同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毋启富 · 传统舞蹈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观看综述片


2.png


3.jpg


传承人编号:03-0932
传承人姓名:毋启富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44.11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博爱县
项目名称: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毋启富,1944年出生,男,汉族,河南博爱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代表性传承人。灯舞历史悠久,清代就有以灯为道具舞出文字的“灯舞”记载。每逢年节(尤其是元宵节)或祈雨、祭祀、乞求丰收等仪式,宫廷和民间往往都会进行灯舞表演。苏家作龙凤灯舞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清代道光二年(1826),博爱举办大耍灯节。为取得好成绩,苏家作村艺人毋黑旦把龙灯、凤灯结合在一起,在龙凤共舞基础上,增加数十种伴舞灯,编排多个灯舞节目,并于当年农历二月二十九火神庙会期间演出。苏家作龙凤灯舞自此形成并传承至今。毋启富20世纪60年代拜老艺人毋致成、毋启宝为师,主攻龙头、凤头和太阳灯的舞蹈技巧,并成为主要演员。改革开放后,他对龙凤灯舞的道具、节目、舞蹈技巧进行了挖掘,并培养了十余名主要演员。


盘振松 · 传统舞蹈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观看综述片


4.png


5.jpg


传承人编号:04-1575

传承人姓名:盘振松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44.09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

项目名称:瑶族长鼓舞(黄泥鼓舞)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盘振松,1944年出生,男,瑶族,广西金秀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长鼓舞(黄泥鼓舞)代表性传承人。黄泥鼓舞主要分布在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六巷乡、罗香乡的“坳瑶”聚居地区,是一种很有地域特色的瑶族长鼓舞。跳黄泥鼓舞是坳瑶祭祀盘王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多在秋收后进行。跳黄泥鼓舞时要用黄泥浆涂在鼓皮上调音,黄泥鼓也因此而得名。在跳黄泥鼓舞的过程中,还有唱盘王歌的内容,由一歌师带领身着节日盛装的少女,在吹奏木叶的几个妇女的陪伴下,边唱边绕着舞队缓步而行。盘振松是远近闻名的“师公”,他掌握了黄泥鼓的制作、调音,黄泥鼓舞的舞蹈动作以及跳盘王等各类仪式的流程,是当地黄泥鼓队的灵魂人物。


纪招治 · 传统戏剧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观看综述片


6.png


7.jpg


传承人编号:02-0593

传承人姓名:纪招治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33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项目名称:歌仔戏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纪招治,1933年出生,女,汉族,福建漳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歌仔戏代表性传承人。歌仔戏源于闽南民间的曲艺说唱锦歌(歌仔),至清光绪年间,漳州、厦门两地已有曲调、乐器、演唱形式完备的“歌仔馆”。20世纪初,台湾艺人创造出【七字调】,后形成以【七字调】和【哭调】为主的歌仔戏,并传入闽南,故歌仔戏早年又称“台湾歌仔戏”。抗日战争时期,邵江海、林文祥等老艺人创造【杂碎调】,丰富了歌仔戏音乐的声腔体系,【杂碎调】又传播至台湾,促发了歌仔戏的剧种塑形。纪招治12岁学艺,16岁拜邵江海为师。她参演的《三家福》曾在华东戏曲观摩会演中获得个人三等奖,并由上海唱片出版社录音出版。她参演的《加令记》被选为福建省国庆献礼剧目。


刘永安· 传统戏剧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观看综述片

8.png

9.jpg


传承人编号:02-0693

传承人姓名:刘永安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46.11.11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邵阳县

项目名称:木偶戏(邵阳布袋戏)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刘永安,1946年出生,男,汉族,湖南邵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偶戏(邵阳布袋戏)代表性传承人。邵阳布袋木偶戏,当地俗称“被窝戏”,又名“扁担戏”,是邵阳县塘渡口、九公桥一带最具民间娱乐文化代表性的项目之一。邵阳布袋戏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传承了几百年前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一个艺人一副戏担,是名副其实的“一个人的剧团”。在“戏窝子”长大的刘永安是刘氏家族的第十八代传人,1977年正式开始学习邵阳布袋戏。1978年从叔父手里接过戏担,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江湖生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布袋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老艺人转行或隐退,刘永安却选择了坚守,至今依旧从事邵阳布袋戏的演出、教学工作。


郑兰香 · 传统戏剧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观看综述片


10.png


11.jpg


传承人编号:03-1117

传承人姓名:郑兰香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36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金华市

项目名称:婺剧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郑兰香,1936年出生,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婺剧代表性传承人。婺剧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俗称“金华戏”,历经400多年,保留着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唱腔。婺剧流传于以金华、衢州为核心的浙江大部和赣东北、闽北、皖南等地区,拥有完整的班社组织与剧团,传统剧目有500多种。郑兰香是国家一级演员。她1955年考入浙江婺剧团训练班,师承周越先、徐汝英。1957年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获演员二等奖。1960年郑兰香在杭州主演《牡丹对课》,得到当时观看演出的毛主席的赞赏。1962年进京演出《双阳公主》《僧尼会》,受到周恩来总理两次接见,赢得各界充分肯定。2001年,郑兰香在武义县创办“兰香艺术学校”,专门培养婺剧人才。


12.png

活动开始时间: 
2022-06-13 23:00
活动结束时间: 
2022-06-13 23:00